待疫情结束 我在藏彝走廊等你
2022-04-12 来源:香巴拉资讯 | 分享: |
从成都出发,沿G318 抵达康定新都桥营关向拐弯,继续向南直走,便进入了 G248线(原 S215 线)。G248线是位于中国西部的一条普通国道,起于甘肃省兰州市,途经四川、云南,终于云南省马关县。在四川境内起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,经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到达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宁南县。
九龙县位于甘孜、凉山、雅安两州一市结合部,G248线由北向南贯穿九龙全境。这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国道,也是一条具有独特民俗和人文景观的藏彝走廊。也是一条具有独特民俗和人文景观的藏彝走廊。
“藏彝走廊”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提出的一个“历史 - 民族”区域概念,主要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西藏三省,即横断山脉地区。随着研究的发展,学者们又提出了“藏羌彝文化走廊”的概念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,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、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,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,文化形态多样,文化资源富集,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,在全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据载,在明穆宗隆关元年(1567 年),西藏喇嘛来康区传教时,在九龙县今汤古镇中古村建吉日寺,故九龙在藏语中又称“吉日宗”,“九龙”称谓,系在设置九龙设治局时,所划辖地包括三岩龙、八窝龙、麦地龙、洪坝龙、湾坝龙、速窝龙、菩萨龙、甲拖龙、雪洼龙九个村寨,均含“龙”字音而得名。
九龙,恰好处在这条廊道的重要节点,历史上藏族南下、彝族北上、汉族西进在此交汇繁洐,使九龙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以藏、汉、彝各占三分之一的民族杂居区,三个民族的长期文化交融,产生了独特的民族融合文化,区域内还有众多民族分支,在整个文化融合的氛围下碰撞出了多元的生活火花,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民族结构堪称为藏彝走廊的缩影。
历史上,九龙全境为藏族聚居区。清代以来,汉族、彝族两个民族大量迁入,藏族人口逐渐转移、收缩,有的举家迁入凉山州木里、盐源等县。九龙的藏族,藏语统称“博巴”。受地形制约和迁徙年代等因素,九龙境内共有木雅、立汝、普米、尔苏、勒通五个藏族支系。
九龙县境内居住的五个藏族支系,尤如五朵金花依次分布在G248 沿途的各个乡镇,他们已于境内生息繁衍了多代,具有藏民族共同的特点,由于居住地差异、迁徙时间方式等的不同,境内五个支系长期处于封闭式的地理环境,有着不同的语言,习俗、文化、服饰、建筑等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异。各支系的藏族在九龙这片祥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和睦相处。
彝族在九龙居住的时间并不太长,可追溯的时间大抵为三百年,最初是康熙四十八年(1710 年)迁入县城东北地区的湾坝镇、康熙五十八年(1719 年)迁入县城东南地区(G248 线九龙境内最南端的三垭片区各乡镇),县内其他各地彝族于清末民初开始大举迁入。主要来源于今凉山州喜德、越西、冕宁等县。彝族迁入九龙的原因:一是彝族自古习惯居住在半高山,以狩猎和游牧为生;二是当时凉山彝族社会里的诺伙家支争强好胜,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,迫使一些势力弱小的家支向边远山区迁徙;三是清道光以后,对凉山地区进行大规模镇压,迫使部分彝人逃离家园背井离乡另谋生路。
康巴彝族是由大小凉山迁徙而来,与大小凉山彝族同宗同源,均是古侯、曲涅两大支系的后代。康巴彝族的历史文化、风俗习惯、语言文字等与凉山彝族和其他地区彝族基本相同。但在长期与州内藏族、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后,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彝族的细微的文化特征。康巴彝族勤劳、勇敢和智慧,特别富有创造力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他们不仅与藏汉民族一道共同耕耘着康巴这片热土,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,而且将悠久的彝族历史文化带到了康巴高原,并创造了优秀的康巴彝族历史文化,这些文化不仅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是整个彝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,造就了九龙旅游资源的多样性,地文、水域、生物、民族、建筑、天象气候、遗址遗迹一应俱全。九龙旅游,集雪山草甸、高山湖泊、大河峡谷、原始森林、雪域温泉等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,以及宗教寺庙、藏彝风情、千年古道的人文景观为一体,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,有机结合,相互补充。置身九龙,你不仅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优美,更能感触到独特的人文景观风情。
G248线九龙段被世人称作“藏彝走廊,秘境九龙”的地方,有未知的美景,有许多动人的故事,还有你所期待的诗和远方。
供稿:九龙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
编辑:刘永飞
关键词 >>